|
||||||||
|
||||||||
道卡斯族首次出現在文獻上可能是在明末文獻提到1617年澎湖遊兵追海寇至東番竹篸港
[1] 。不過這裡只提到竹篸這個道卡斯的地名,並沒有提到與人接觸。真正的發現在荷蘭時期。荷蘭文獻指出大甲溪以北的人自稱為Tackais[2]。 |
![]() |
|||||||
|
||||||||
|
在明鄭時期鄭成功採取撫番政策,並且徵稅。鄭克塽為了要對抗清朝,強迫番人輸送軍用品,導致勞動力不足,糧食歉收,引起許多原住民反抗。道卡斯人也反抗的行列。在文字中唯一提到的社名只有道卡斯的新港社和竹塹社,表示道卡斯地位重要[3]。 |
|||||||
|
||||||||
清朝前期道卡斯人不堪官員騷擾而產生了兩次反叛。最後一次反叛是道卡斯的崩山群發動,結合附近的其他族群,規模很大。這次過後道卡斯再也沒有反抗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道卡斯人並不是自願要接受外來的統制,也不是「溫水煮青蛙」式的接受,而是損失過多,在意識到反抗政府沒用的情況下, 為了保全自己而順服政府[4],並且逐漸隱藏自己的身分,隱藏自己的文化,避免被漢人歧視[5]。 |
![]() |
|||||||
![]() |
後來道卡斯人因為社地逐漸被漢人奪走而展開遷徙。許多人移民埔里甚至宜蘭。這些移民往往與在道卡斯族原居地附近的原住民合作,一起移民[7]。 |
|||||||
在清朝初期時沒有給道卡斯人定義,而是將現在認知的道卡斯分為三大群(竹塹社、後壠五社、崩山八社)[8],並且在文獻上大多只以一群為一個單位,而不是三群,也就是所有道卡斯族為一個單位。群內彼此有合作關係[9],而群和群之間也有合作關係,但是合作的時候幾乎沒有見到三大群一起合作,比較常見到的是兩大群一起合作並 且同時也跟別族的社群一起合作[10]。同時在清初文獻上多次提到三大群的語言有極大的差異的情形[11],在日據時期也發現目前(日據時期)的三大群道卡斯語有不小的差異[12]。既然語言有不小的差異表示在歷史上曾經長期鮮少來往。不過在乾隆時期,番屯制(清朝將一些還沒開發的地方交由平埔族民兵開墾)將大部分的道卡斯族都劃分在同一個大屯區,可以猜測他們原本就有合作關係[13],至少從那時開始就有合作關係。說不定這個時候他們就有同屬於同一個族群的認同,不過也僅止於猜測。而在清末有了統稱(竹塹十一社或新港十一社)[14]。 |
||||||||
|
||||||||
日治時期道卡斯人還是過著順民的生活。這時開始有人類學者進入研究[15],這時期的資料提供了目前研究道卡斯的豐富訊息。不過這時的人類學家就發現道卡斯文化已經消退很多,只剩下幾個老人能夠說比較多的道卡斯語[16]。 |
||||||||
|
||||||||
民國時政府不承認平埔族,所以道卡斯人在戶口上就變成漢人了[17]。祭典也因為當時社會氣氛緊張,光復後只辦了兩次就停辦[18],許多人不承認或不知道自己是道卡斯族。現在老人生活中也只是偶爾會參雜幾個道卡斯單字[19], 不過有幾個老人對道卡斯語記憶比較深刻, 還記得較艱難的單字[20],發音也較正確[21] 。另外祭文祭歌以及其他一些語料在清朝時期有記錄下來,目前還留著[22]。在2002年開始,新港社恢復舉辦了幾次祭典[2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