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起

  學生如何學習歷史?就像學生如何學習任何一門科目一樣,是一個不時需要反省檢討的問題。今天學生學習的情形,似乎更需要我們的關心與注意,我們集合國內的專家學者、老師、家長,仔細商討之外;邀請國外的專家學者,一起研討,應可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
  今天,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不應該是被動的;應該是培養能力,不僅是記誦知識內容;應該是培養一種「帶得走」的能力,不只是限於某一學科的能力;用譬喻來說,應該是教學生捕魚的方法,不是捉魚給學生。這些所謂「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概念,老師、學生無不耳熟能詳,早已不是新鮮事物,師生們談到學習,這些辭語均可琅琅上口,甚至以為目前的教學已經很符合這樣的概念了。實際的情形如何?我們可以說是相去甚遠,觀念與執行,理想與實情,有著一段不小的距離。何以如此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稍作討論。

  第一、我們對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所知有限。學生在不同的年齡,對不同學科,其認知上的表現如何?需要大規模的全面調查,而且若干年就應該進行一次。我們做了嗎?就歷史方面,沒有看到。目前看到較為嚴謹的調查研究,只有東吳大學劉靜貞和林慈淑兩位所作,規模也是十分有限。我們都知道,學生在上課之前,對於老師將要講授的課程內容,往往不是白紙一張,而是早已知道了一些,特別是歷史。如果老師不對學生的原有知識有所了解,了解到學生所知的來源,相信的理由,那就無從與學生進行有關的討論,也就無法帶領學生進行認知的活動。這樣看來,我們要從事「以學生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首要的工作就是應該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所認識,我們也期待那一天可以從事大規模的調查研究。目前,教育部委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正在建置「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固然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但在進行的過程中,似乎也應該參考先進國家的經驗。

  第二、我們對於學生學習的對象是什麼,欠缺清楚的認識。中學生學習一門科目,重點應該放在「基礎知識」上。這個主張,大家無不同意,但問題是,「基礎知識」指何而言?如果說,基礎知識指某一門科目的一些重要概念、研究成果等,都是表面的,屬於結論性質的論點。那麼,學生的學習只需記住即可,這樣的知識是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知識嗎?令人不能無疑。這是因為記住一大堆彼此並不關連的知識是不夠的,要讓學生在某一科目的學習中發展出足夠的能力,學生必須要透過理解來學習,惟有對某個主題有深度的瞭解,才能將事實的資訊轉成可用的知識。歷史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把歷史看作只是一些過去發生的事件,一些「事實」,學習的方法只需背誦;另外還要加上一些所謂的「解釋」,就是史家對過去的一些解說,學習的方法仍是背誦。只是把若干「具體內容」背誦下來,當然不是主動學習,也不能得到當今教育理論的贊同或支持,這樣的知識內容也不應該是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知識」。如果說,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並發展學生的能力,那麼歷史的學習,「深度」就很重要。學生在先備知識的基礎上,瞭解對過去的理解是有一定的程序、步驟,還有一些嚴謹的方法;而這些程序、步驟和方法,就形成了認識過去,也就是學習歷史的重點所在。這樣的觀念,今天的歷史老師似乎並不是非常清楚,如果我們的歷史老師對於關於歷史知識性質的重要觀念尚且未能掌握,想要帶領學生主動學習,自然是十分困難的事了。

  第三、教學是在現實環境中進行,受到現實條件的制約。今天,學校的老師與學生,走進教室主要為了什麼?追求新知,不是沒有,但比起為了考試得到好成績,還是少了很多。「考試引導教學」的現象,盡管受到教改人士的詬病,也是教改工作的重點。但是,老師為了考試而教,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的現象,依舊存在,甚可說是昔日已然,於今為烈。如果,教學的目標與考試的目標契合無間,教學是為了達成課程的目標,考試是檢驗達成的程度,並作為教學改進的依據;那麼,「考試引導教學」非但不是一件必須改正的壞事,還有其正面意義可言。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各科的教學目標與考試目標,果真是契合無間的嗎?我們看到學生的學習,主要在於零碎知識的再三記誦與反覆練習,對於具有意義的問題,缺乏深入探討的興趣與能力,看來受到考試的不良影響非常明確,考試與教學的目標互相抵觸,兩者不能契合也就昭然若揭了。從實際的情形來看,問題似乎更加嚴重,前年(民國93年)的大學入學指定考試,歷史的「頂標」,也就是把考生分為五等份,其中頂端學生的平均分數,僅僅49分(均標,即全體考生的平均分,為30分);去年(民國94年),略有進步,「頂標」也只有56分,仍然未能及格。重大考試考生分數出奇的低,必然是某一方面出現嚴重的差錯,我們只要細讀試題,就可以發現,題目命製有欠妥當,應負主要責任。我們必須指出,重大考試的影響極大,這樣的試題幾乎導致老師不知如何教課,學生不知如何學習,情況十分嚴重,不可等閒視之。若要解決此一問題,想要命製出可以導致正常學習的良好試題,必須依據歷史教學的理論,對於課程與考試的目標,作出清楚的說明,讓老師與學生都有完整的瞭解,否則,考試的不良影響是無法避免的。

  以上簡略的分析,我們看到目前國、高中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方面,不能化被動的記誦為主動的思考,致使我們普遍認可的理念,與實際的情況出現很大的落差,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十分複雜,但也成為我們必須面對,並謀求解決的嚴肅問題了。如何著手呢?似乎可以追根究底,從理論上探討;同時也是借助他人經驗,向先進國家學習。舉辦一個國際研討會,邀請國外專家與本國學者,就歷史教學的理論與實際,進行研討,藉以激起國內教學工作的調整與改革,應該是各項刻不容緩工作中的一項。

  會議主要籌辦人,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張元,於1993年參加北京與上海的歷史教學國際研討會,認識了英國這方面的重要學者,倫敦大學的Peter Lee Alaric Dickinson兩位,1997年,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研討會」,亦請到他們兩位。張元通過Peter Lee的學生,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候選人蕭憶梅,提起在台灣主辦研討會的構想,得到積極回響。(Alaric Dickinson不幸於今年年初因病逝世)美、葡等國學者,亦多請Peter Lee推薦。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於19972月,舉辦「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德國學者五位,英國學者三位,韓國學者一位,香港學者一位,本國學者數十位,發表論文十八篇,且已結集出版。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擬於十年之後,再舉辦一次以歷史教學方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